河南:“雙創”開啟大企業的繁榮興盛之道
發布日期:2016-12-16 來源:中國商報/中國商網
核心提示: 為踐行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發展理念,近年來,河南省多家企業緊抓“互聯網+”帶來的時代機遇,積極探索發展新路徑,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作為引領企業發展的第一動力,使企業陸續走上了持續健康發展的繁榮興盛之路。
中國商報/中國商網 12月16日電(記者 劉建 高根義)為踐行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發展理念,近年來,河南省多家企業緊抓“互聯網+”帶來的時代機遇,積極探索發展新路徑,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作為引領企業發展的第一動力,使企業陸續走上了持續健康發展的繁榮興盛之路。
中信重工:大企業“雙創”的鮮活樣本
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重工)前身是洛陽礦山機器廠,是我國最大的重型裝備企業之一。
作為國家首批企業雙創示范基地,身為重型裝備制造業巨頭,十八大以來,中信重工將國企改革與“雙創”緊密結合,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引領企業轉型發展,走出了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繁榮興盛之路??胺Q大企業推動“雙創”的鮮活樣本。
中信重工決策層認為,大型裝備企業搞“雙創”不同于中小微企業,必須以改革釋放創新活力,以全員創新、萬眾創新,集眾智推進轉型發展。
為此,近年來,中信重工依托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基礎優勢,積極構建技術、工人、國際、社會創客群“四群共舞”創客體系,推進重裝眾創線上資源共享平臺、線下實驗與驗證平臺和成果孵化平臺建設,打造產、學、研、用、供協同創新合作共贏新機制,實現了創新創業落地。
中信重工推進“雙創”工作的獨特亮點就是以創客空間模式建立了四個層面創客團隊,即技術創客群、工人創客群、國際創客群和社會創客群。
公司以首席技術專家為引領組建的18個技術創客團隊,通過院士、博士后工作站、礦山重型裝備國家重點實驗室、產業創新聯盟等平臺,以及與國內外知名高校的合作,開展技術創新、科技攻關及創客活動。
截至10月份,技術創客群開展課題攻關活動720余次,7000多人次參與。特種機器人開發研究團隊研制出的4類產品,均填補國內空白,取得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17項,外觀專利4項。
公司以5個大工匠為引領建立的22個工人創客群,圍繞“五個定位”,即優化工藝技術,解決生產難題,形成典型工藝規范,固化創新成果,塑造大工匠精神開展創客活動。
截至11月底,工人創客群開展攻關活動926次,參加人數10502人次,取得成果107項,固化先進操作法83項,申報專利13項,發表論文12篇,在節能降耗、經濟創效方面創造價值4420.3萬元。
公司以澳洲研發中心和SMCC公司為核心建立了國際創客團隊與國內技術中心創客團隊協同創新,建立了國際化設計、制造、服務、實驗、技術標準及規范,實現了研發創新工作和國際接軌。
在中信重工,聘請的“洋專家”有360多人,他們以各自的業務專長活躍在公司總部、海外機構的技術研發、市場開拓和客戶服務等領域,成為公司國際化轉型的寶貴資源。
社會創客群依托中信集團及公司雙創平臺資源,開展創客群協作、創客培育、創客提升活動。通過協作開發平臺、遠程服務平臺、標準服務平臺、人才培養平臺等,吸引深圳固高、數碼大方等中小微企業、科研院所、高校和其他社會創客開展協同創新,促進提升行業技術進步。
幾年來,中信重工通過“四群共舞”的創客體系的構建,加速了產、學、研、用、供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直接參與者超過800人,影響帶動了1000名技術人員和4000名一線工人創新創效,創出了品牌、團隊、機制和活力。初步形成了一整套的培養、評價、激勵和成果轉化與應用機制,涌現出一批“首席設計師”、“創新藍領”和“金牌工人”,形成了人人有創新熱情、處處有創新課題、事事有創新空間、個個有出彩機會的全員創新格局。
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市場需求大幅回落的形勢下,“雙創”釋放出的創新紅利,使中信重工經受住了市場沖擊,利潤等主要經營指標持續保持行業領先。
2015年9月23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來中信重工考察時指出:“中信重工是傳統的老企業和大企業,但是你們跟上了時代的潮流,在搞創客群,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促進了企業轉型升級。‘雙創’不僅是中小微企業的生存發展之路,也是大企業的繁榮興盛之道。”
2016年9月26日,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在中信重工公司調研時指出,四大創客群建設有效避免了當前雙創集中于互聯網小微企業的同質化問題,中信重工在實體經濟上的雙創成績證明,大企業必須要開放資源、開放平臺才能創新發展。
鮮易控股:智慧生態圈引領傳統企業轉型
與從大型國企改制而來的中信重工不同,鮮易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鮮易控股)是從一家事生豬屠宰加工的傳統生產企業經過“互聯網+”的華麗轉身而成。
2015年9月24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到鮮易控股考察,對該公司利用互聯網開發冷鏈物流表示贊同:“利用互聯網,把全國的冷鏈資源聯網起來,就能把閑散的資源進行集約,生產效益提升了,提高效率就能減少損耗。”
“我們看到傳統與新興產業、實體與虛擬經濟的融合,遂組建了鮮易控股集團。新組建的鮮易控股定位于生鮮供應鏈,為餐飲、工業、團膳、零售終端、消費者等各種客戶,提供定制研發、生鮮加工、倉儲配送、供應鏈金融、電商等一站式解決方案。產業涵蓋產品業態、服務業態和互聯網業態。”鮮易控股董事長朱獻福如此告訴中國商報記者。
而這一轉型背后,則是鮮易控股以“雙創”驅動企業轉型升級的探索,是公司對研發體系、組織結構、服務體系進行了新的重構,通過實施“互聯網+生鮮供應鏈”,實現了由傳統加工制造業向生產性服務業、再向平臺型企業、生態性企業轉型,蹚出了一條符合河南農業加工企業成長的新路徑。
而這一新路徑就是依靠公司構建的智慧生鮮供應鏈生態圈這一比較完善的生態模式。
互聯網+農牧產業鏈,打造農牧服務平臺。公司與160多家規模養殖場、飼料企業建立產業聯盟,打造O2O農牧產業服務平臺,為養殖戶提供線上交易、行銷信息、數據分析、技術指導等增值服務,幫助生豬經紀人實現單一的生豬買賣向提供綜合性服務轉型。
互聯網+生鮮食品產業鏈,提升食品產業鏈價值。公司通過“兩化融合”、“互聯網+協同制造”等方面創新實踐,先后投入1.4億元構建產業互聯網新平臺——鮮易網。目前,鮮易網注冊企業用戶58.6萬個,交易商品從單一的肉類產品擴展到生鮮全品類,交易單品2653個,日訂單量2.8萬單,交易額從2015年全年35億元增加到今年1-11月份的125億元,是全國最大的生鮮食材B2B電商交易平臺。
互聯網+冷鏈物流,構建智慧冷鏈物流綜合服務平臺。2016年以來,公司先后與找鋼網、中原農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進行戰略聯盟合作,拓展了冷鏈馬甲的服務范圍。目前,平臺注冊車輛3.8萬輛,冷庫1960萬m³,注冊用戶數4.07萬個,交易額近35億元,平臺活躍用戶節約物流成本10%以上。
公司實行自主創新經營體、事業合伙人、股權期權激勵等機制,加快發展多種形式的內部創業創新主體。圍繞互聯網平臺、生產性服務等關鍵領域,先后成立鮮易網絡科,帶動3200多名員工參與創業創新。投入6800多萬“雙創”培訓資金,先后帶動360個農村經合組織融入產業平臺,帶動3800多家小微企業加盟生態圈,帶動16.3萬人創業創新,有效改變了產業組織方式和行為模式,產業生態進化漸成趨勢。企業實現了從加工制造業向服務業、平臺型企業和生態型企業轉型升級,走上了興盛之道。
河南保稅集團:從起死回生到行業領頭雁
位于鄭州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河南保稅集團,8年前還是一個瀕臨倒閉的企業。2008年重組后,短短幾年間,通過改革和實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商業模式,不僅讓企業起死回生,而且得到飛速發展,資產從2007年底公司負債2億元,到如今的集團資產規模60億元,凈資產規模20億元,企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今集團擁有子公司21家,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設立辦事處,在歐洲、美國、俄羅斯、韓國、澳洲等國家和地區設立分支機構。截止目前,園區備案企業超過1100家,企業員工達到8600余人,帶動耗材、包裝、餐飲等8個關聯產業,安置社會就業3萬余人。被習近平總書記稱贊為“買全球 賣全球”的所在,被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稱為“秒通關”的中國創新高地,被歐盟社會民主黨副主席瑪麗亞稱為世界“跨境電子商務4.0版本”。成為中國跨境電子商務領域領頭雁。
該集團開展的E貿易在全國率先獲批、率先測試、率先上線,探索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跨境電子商務+郵快件的全球采購、出口、分撥、配送模式,引起了國內外的高度關注,首創1210模式推廣全國,多項研究為國家政策提供依據。E貿易進出口業務量每天10萬余單。